教育要为人的未来着想,笼统地谈“教育培养好习惯”,而不关注人的命运,人的生存价值,那样的“培养”有可能流入功利的泥淖。
哪些习惯会对人的一生起作用,哪些习惯符合社会的文明与进步,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什么样的特征,“好习惯”如何出现,如何发展,这些,都和教师工作有关。

◎做事有计划,想好了再做;讲话前能迅速拟出简要提纲;
◎生活有规律,按部就班,能从容应对意外事件;
◎零碎时间不浪费,有统筹意识;不迟到;
◎记忆力强,不完全靠天赋,使用记事本,有随手记录思考碎片的习惯;
◎东西摆放有规律,使用草稿纸也整整齐齐;总是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;
◎尊重他人,有倾听意识;说话和写作,有听众和读者意识,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;
◎遇事做决定之前能三思,尽可能周密地考虑细节,预见有可能的突发情况;
◎遵守公共规则,在有可能发生危险和伤害的地方,小心谨慎;
◎不做有可能发生危害他人的事;对妨碍他人的行为表现出厌倦,对破坏规则的行为不宽容。
有些好像微不足道,但由此而形成的习惯受益终生。比如,不随便扔掉自己写的东西。“扔”或“不扔”,对学生而言,是个问题。
儿童时代,如果缺乏有理智的教育,争强好胜,长成后一般急功近利,性格急躁。有个高一新生,开学不到一个月,全班侧目,教师也感到麻烦,他没有一节课不弄出动静,或是嘲笑同学,或是不顾教学秩序与教师纠缠,他认为这就是“霸气”。原来家长听信社会“励志”演讲,助长了孩子的张狂,他眼里没有了“同学”和“班级”,他的小学和初中教师也许一直容忍他,不良习惯影响了性格。一年之后,他在这个班感受到孤独,才慢慢懂得守规矩,才知道要尊重他人。一年间,班上许多学生的沉静和谦虚“镇”住了他,他才发现读书多不是用来炫耀卖弄的,不是要把大家“比下去”。他转而变得自卑,毕竟高中教学群体不再想容忍他的“习惯”,先前的张狂没有了;然而,同学们又觉得他很“可怜”,错误的教育让他丧失理性判断,争强好胜较终让他变得鄙俗。
这类教训,学校中太多,教师要有“未来”意识,不能让学生在学校养成不良习惯并带进社会。教师的教学应当与人为善,然而我常看到一些教师没有原则,姑息学生的不文明言行,或是推卸教育责任,把学生破坏班级规则和学习纪律说成是社会问题,这样的“教育”,不如没有教育。